OpenAi之权利的游戏:Sam Altman 的戏剧性回归与 ChatGPT 的未来 | 回到Axton

大家好,我是 Axton。最近科技圈最引人瞩目的大戏,莫过于 Sam Altman 被 OpenAI 董事会罢免后又戏剧性回归的事件了。这场风波不仅让我们这些关注 AI 发展的人捏了一把汗,也引发了关于权力、使命和组织未来的诸多思考。站在 2025 年回望这起事件,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更多教益,理解这场震荡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及其对 AI 行业未来走向的启示。

OpenAI 的独特使命与组织架构

OpenAI 的基石在于其”为全人类构建安全有益 AGI”的崇高使命,以及一套旨在捍卫此使命的独特组织架构。

要理解这场风波,我们首先得了解 OpenAI 的初心。这家成立于 2015 年底的机构,最初是一个纯粹的非盈利组织,其使命非常宏大:构建安全且有益的人工通用智能 (AGI),并确保其福祉惠及全人类。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 OpenAI 基因里的核心原则。

然而,AGI 的研发是极其烧钱的。很快,最初的捐赠就难以为继。为了持续获得研究和发展所需的资金,OpenAI 的非盈利组织创建了一个盈利实体。但即便如此,OpenAI 依然严格规定,非盈利组织必须在整个结构中扮演核心角色,牢牢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而盈利组织更多是负责调动资源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其官方网站上,OpenAI 用醒目的红色图片明确警示投资者:”投资 OpenAI 是一项高风险投资,投资者可能会损失他们的资本,并且没有办法获得任何回报。明智之举就是把对 OpenAI 的投资视为一种捐赠。” 这再次强调了其”使命高于一切”,产生利润并非首要任务。

为了确保商业利益不会侵蚀其核心使命,OpenAI 设计了一套相当独特的公司结构。核心是董事会,它控制着非盈利组织 OpenAI Inc.。这个非盈利主体又完全控制和拥有一个运营实体 OpenAI GP LLC,该实体进而控制着一个控股公司。这家控股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营着 ChatGPT 的 OpenAI Global LLC(一家限制盈利公司),其多数股权由员工、其他投资者以及非盈利主体共同持有。即便是像微软这样投入巨资的合作伙伴,也仅仅是少数股东,在董事会中没有席位,也没有直接的控制权(截至事件发生时)。这种设计确保了由独立董事主导的非盈利董事会,能够对盈利公司的商业行为进行约束,使其始终服务于”造福全人类”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Sam Altman 本人作为 CEO,也并未直接持有 OpenAI 的股权,这进一步将个人利益与公司使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切割。

风暴眼中的董事会:新旧成员速览

这场风波的核心,无疑是 OpenAI 的董事会,其成员的背景与变动,直接牵动着公司的命运。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最初的董事会成员。其中,Greg Brockman 曾是董事会主席,也是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他之前是支付公司 Stripe 的首席技术官,经验丰富。另一位关键人物是 Ilya Sutskever,OpenAI 的首席科学家,他是深度学习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师从 Geoffrey Hinton,曾在谷歌参与 TensorFlow 的开发,也是 AlphaGo 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当然,还有事件的主角,时任 CEO 的 Sam Altman,年仅 38 岁便已是 Y-Combinator 的前总裁,被《时代》杂志评为 2023 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三位是 OpenAI 的员工,同时也是董事会成员。

另外三位则是非员工董事,包括 Quora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Adam D’Angelo(他开发的 Poe 应用集成了多种大语言模型),以及相对低调的 Tasha McCauley 和 Helen Toner。Tasha McCauley 在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有教学和创业背景,自 2016 年起便担任 OpenAI 董事,代表非盈利母公司的利益。Helen Toner 则在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担任要职。在整个事件中,OpenAI 的 CTO 米拉·莫拉提 (Mira Murati) 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她曾在特斯拉负责 Model X 项目,在 Sam Altman 被解雇后短暂担任临时 CEO。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谈判,Sam Altman 重返 CEO 岗位,董事会也进行了重组。新的初始董事会成员仅有三位:原董事会成员 Adam D’Angelo 得以保留;新增了 Bret Taylor,他曾是 Facebook 的 CTO、Twitter 的董事会主席以及 Salesforce 的联合 CEO,在业界声誉卓著;另一位新增成员是 Lawrence Summers,哈佛大学前校长,曾在美国克林顿政府担任财长,在奥巴马政府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最后核实:2025-05。 Bret Taylor 的加入并不令人意外,但 Summers 的出现则让一些人略感惊讶。至于 Adam D’Angelo 为何能在风波后留任,外界曾有传言他希望通过支持 Quora 开发的 Poe 来削弱 ChatGPT,但既然他仍在董事会,这个传言的真实性便打了折扣。

Sam Altman 回归 OpenAI:惊心动魄的博弈与反转

从 Sam Altman 离开到戏剧性回归,短短几天内上演的剧情反转,堪称科技史上的一段传奇。

上次我们聊到 Sam Altman 前去与董事会谈判,那段时间,OpenAI 董事会也没闲着。他们一方面试图邀请 GitHub 的前 CEO 以及 ScaleAI 的 CEO 来接任,但都遭到了拒绝;另一方面,甚至有消息称董事会接触了 OpenAI 的直接竞争对手 Anthropic,商讨两家公司合并的可能性,最终也未能成功。就在谈判激烈进行时,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在接受彭博社 Emily Chang 采访时也坦言自己”搞不清楚状况”,可见局势之复杂。

有趣的是,即便在如此动荡的时期,OpenAI 似乎仍在努力维持运营,其语音功能甚至一度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当然,期间也出现过服务短暂中断的小插曲,引来不少调侃。Elon Musk 也在此时添了一把火,在推特上公布了一封据称是 OpenAI 前员工写给董事会的匿名信,不过该信件的 GitHub 链接很快就失效了,其真实性存疑。纽约时报则报道称,事件的起因可能是董事会成员 Helen Toner 发表了一篇批评 OpenAI、赞扬 Anthropic 的论文,从而引发了与 Sam Altman 的矛盾。

谈判在美东时间 21 日凌晨终于有了结果:原则上达成协议,Sam Altman 重返 OpenAI 担任 CEO,并组建了前述由 Bret Taylor、Lawrence Summers 和 Adam D’Angelo 构成的新初始董事会。这一消息立刻引爆了科技圈。

完整视频请点击观看:

回归之后:喜悦、反思与未解之谜

Sam Altman 的回归在 OpenAI 内部及整个科技界都激起了千层浪,带来了喜悦、庆祝,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Sam Altman 本人表示,他热爱 OpenAI,过去几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团队及其使命保持一致,并期待巩固与微软的合作伙伴关系。Greg Brockman 则以典型的程序员风格发推:”今晚可以回到 OpenAI 继续编码了!” 随后还附上了一张团队欢欣鼓舞的照片。Ilya Sutskever 也一改此前的态度,表示”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我是多么的幸福”,这种戏剧性的转变着实令人好奇他最初的立场。

临时接任 CEO 的 Emmett Shear 也在这场风波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据报道,正是他要求董事会提供 Sam Altman 不当行为的具体证据,否则将辞去 CEO 职务,并积极斡旋,最终促成了 Sam 的回归。他自己也在推特上幽默地将自己的简介改为”OpenAI 的临时的前 CEO”,并用速通游戏的术语调侃自己”CEO 55分32秒”的短暂任期。

这次回归的谈判细节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Sam Altman 最初同意不加入董事会以促成协议;微软未来可能会在董事会中拥有代表席位;OpenAI 将对导致 Sam 被解雇的事件进行内部调查。这些细节都预示着 OpenAI 未来的治理结构可能还会发生变化。

对我而言,看到 Sam Altman 回归,首先松了一口气,毕竟这意味着我还能继续愉快地使用 ChatGPT。但冷静下来,这场风波也让我感到一丝恐惧。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某一个 AI 巨头时,如果它突然发生变故,其冲击力将是难以估量的。不过,AI 的发展趋势已然不可阻挡,看看 OpenAI 这场风波引发的全球关注度,以及 Claude 推出 200K 上下文的 Claude 2.1、马斯克预告 Grok 即将开放等消息,就知道竞争依然激烈,技术仍在飞速前进。

全局性核心要点总结

回顾整个 Sam Altman 回归 OpenAI 事件,有几个核心观点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它凸显了在追求通用人工智能这一宏大目标时,崇高使命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如何通过治理结构来平衡两者,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Sam Altman 的个人领导力、魅力以及 OpenAI 团队惊人的凝聚力,在此次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既是公司的宝贵资产,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对既有的制衡机制构成考验。再者,这次风波也让我们意识到,关键的 AI 技术和平台一旦出现不稳定,其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这促使我们思考技术依赖与风险分散的问题。最后,无论内部权力如何更迭,AGI 安全与伦理始终是悬在整个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探讨。

独特深度洞见

在我看来,这次 OpenAI 的”宫斗大戏”不仅仅是一场人事变动或权力斗争,它更像是一次对”AI 使命导向型组织”在极端压力下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即使有精心设计的非盈利控制盈利的架构,创始人的影响力、团队的集体意志以及外部关键伙伴的立场,依然能在短时间内颠覆既有格局。这或许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通往 AGI 的道路上,纯粹的理想主义架构设计固然重要,但最终的航向可能更多地取决于掌握方向盘的”人”的智慧、远见以及他们所能凝聚的共识。

更多细节可参考我的上一篇文章 👉 AGI 前夜:揭秘Q*假说,OpenAI到底造出来什么?自我博弈、思维树、回形针,新手完整指南 | 回到Axton

掌握系统化思维,构建你的AI智能体

工具思维跨越到智能体思维,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论与AI智能体构建能力,构建可迁移的AI自动化技能,随时适应新需求!

7 阶实战体系,一步步带你从零基础到高阶自动化

◆ 立即节省2小时以上的重复劳动,效率提升10倍!

◆ 现在订阅,限时享受独家优惠,解锁你的AI竞争优势!



立即开启AI智能体进化之旅 →

Axton二维码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资源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